【 字号 小 中 大 】
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;企业无法聘到高质量的专业毕业生;工程师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;工程技术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在衰退;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;工程教育的内容脱离或落后于工业发展的实际;工程教育的师资培养存在比较多的问题;工程教育的评估标准不是很明确;工程教育投入不足;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间,工程教育应该占什么样的比例、应该有什么样的氛围不清楚。
以上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,其中一些问题恐怕还带有一定的国际性。如果把这些问题和我国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,那么,我们可能会更加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性。
如果以万亿元代表一个阶梯的话,从1991—2006年,我国GDP跨过了19个台阶,经济增长异常迅猛,这种增长对工程质量特别是经济质量有很高的要求。现在大量的技术引进急待消化吸收,许多领域正处于从国外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关键时刻。嫦娥计划、高温核反应堆、新能源超级电容、燃料电池、混合动力汽车、龙芯、杭州湾大桥等等记载着工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步伐。在此情况下,如果在发展的大潮中工程教育不能培养一批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,不能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,工程教育就会丧失存在的前提,为发展的浪潮所抛弃。
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就必须把它和产业结合起来。仔细分析,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:
第一是“三明治”模式,也就是三个阶段,实践、学习、再实践。第二是继续工程教育模式,就是我们的企业和学校联合在一起,为企业人员更新知识。第三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,这是工作站制度在我国的发展,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,研究项目主要是跟企业的需要相结合,所需经费相当一部分由企业支付,培养的对象可以来自企业,也可以来自社会,企业一般比较欢迎,他们可以选一些比较优秀的博士后人员作为他们的人力资源。第四是校内的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。
我认为,不管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,还是促进产学研结合,都应采取一些措施:
第一个要制定政策,鼓励学校和教授把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。现在的一些教授对怎样加强自己所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、争取大的课题,花费的力量较大,可惜在人才培养方面下的工夫不够。现在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来激励教授深化教育改革,提高学生的素质。可以说,在很多学校,教学没有在工学院中占有主导地位。
第二要善于求解企业与学校利益趋向的共同点,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平台。学校的目标一般来说以提高学生水平为主,产生好的论文。而企业则要考虑利润、市场等。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趋向如果没有找到共同点,产学研结合只能是空话。
第三学校的教学内容、学术水平应“源于实际,而高于实际”。
第四要明确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,建立评估标准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,我们的工程教育仍用理科的标准来评估,那将不利于工程教育的发展。工程教育同理科教育应区别对待。
第五要按工业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学科门类、专业设置。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,其教育结构包括门类设置、学科结构、教学计划、教学内容等都应有区别。我国社会已经有了20年的高速发展,现在是审议、调整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的时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