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字号 小 中 大 】
第一条是应用数学、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;第二条是设计及进行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;第三条是能够设计系统、组建工序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能力;第四条是在不同界别组成的专业队伍里运作的能力;第五条是确定、规划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;第六条是了解责任及专业道德;第七条是有沟通能力;第八条是拥有广阔的教育基础去理解工程项目对社会及全球的影响;第九条是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拥有切实执行的能力;第十条是对当代社会关注的议题有一定的认识;第十一条是认识现代应用工程、工艺、技术及工具。
这11条基本上就是把美国工程院的一个理想转换成一条准则。由此我们来谈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的成果导向教育问题。
香港科大的毕业生主要是三类出路:第一类是大多数本科生都从事与工程有关的工作,尤其是选择与“软性”工程有关的,因为香港的“硬性”工程、制造类相对较少;第二类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多选择在香港和海外进修;第三类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服务业,从事有关金融业、市场推广及工程产品推销的工作。
现在我们需要分流,就是把我们的工程教育发展成“三线”模式。第一线我们叫专业工程师,就是读香港科大现有的学术课程,只不过将来要由三年发展到四年,学位是工学士;第二线是研究生培养课程。大学毕业是不够的,那只是给你打了一个基础。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更广的数理科或更深入的主修科目;第三线是多元化事业发展课程,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需要。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主修课和副修课,这里有环境工程,还有商业,它属于理学士和工学士的课程。它有一定的灵活性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挑选。
此外,我们还有通识教育的核心科目,包括艺术及人文科学、社会科学、科学技术、定量推理、英语沟通及中文;有首年共通科目,主要是学院的基础科目,再加上主修和副修课程。这样我们的课程与刚才讲的11条准则相关:第一就是工程科学,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,第二就是实验工程科学,这个我们也是做得很好,在香港还是挺强的,比国外的学生还是强一点。第三是工程设计项目,训练学生做项目设计,第四是小组合作项目,培养学生在一个团队里的经验,第五是无预定范围项目,训练学生为没有范围的项目去定范围,第六是工程与社会科目,训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,第七是为工科生特设的语文课程,训练沟通能力,第八是大学核心课程,第九是本科生研究计划,工程设计毕业习作,第十是大学核心课程,第十一是需要不断更新工程设计的课程,就是把新的技术、新的工具引进来。
除了基本课程之外,我们还有很多计划,包括名为“扩阔国际视野”的海外交流计划。我们希望有20%的学生能够交换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去学习。此外还有工业实习计划、创业课程、建立自信与认识自我的课程。
关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、认识自我,我在美国教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。美国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,他们的信心比他们的能力强太多了。中国学生恰恰相反,能力很强,但对自己没有信心。
我认为,我们不能将工程教育局限于专业训练,应视之为对整个人的教育。工程专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转变,工程教育也应跟着改变,成果导向教育是其中一个推动转变的方法,在美国实行了七年,有它的经验,这是值得我们去参考的。